什麼時候UX跟數據成為了最可怕的武器 — 從《脫歐之戰》反觀台灣
無法阻止的假新聞、資訊戰佈局你我早在其中
--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脫歐之戰》,在講述2016年英國的脫歐公投。這是一個主角陣營利用社群數據分析選民、精準廣告投放,操作焦慮、販售恐懼而大獲全勝的故事...
令人不寒而慄的是-這個模式在同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也出現了,隨後世界各地包括台灣2018的公投都能看到類似操作的痕跡...
目錄連結:
(app無法使用連結)
#文長慎入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這是我看完電影的第一個念頭,好像又回顧了一次 2018 的公投,回想當時一切的種種跡象,真的不免令人懷疑其中是否有團體懷著特定目的在操縱輿論…
剛看完電影腦袋裡正瀰漫著各種陰謀論的時候,轉頭一滑手機就看到了最近的大新聞-中國網軍大舉收購台灣粉絲團及招募台灣網美(懶人包傳送門、傳送門2)
而且好幾個我有追蹤的粉絲團都被買走了…
不敢置信…身為 UX 設計師,我直到現在才發現這一切都是套路。
對方已經神不知鬼不覺的潛伏在我們身活周遭,現在開始留心這些操作還來得及嗎?
選舉與UX?
2017 時我參加了一場UX界的盛會 — Talk UX Taipei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 UX 在選戰中發揮作用的例子。
其中一位講者是 2016 美國總統大選希拉蕊團隊 Hillary for America 背後操刀的企劃設計 Suelyn Yu ,來分享他們團隊中如何應用 UX 設計(作者的文章連結)。當時聽完心中一股熱血沸騰,覺得選戰真是設計師有機會改變社會的另類舞台!
印象最深刻的是 ,QA 時間有人提問「若有人質疑他們利用 UX 設計來操弄選民,他們會如何回應?」
講者的答案我已經忘記了,但這個問題卻一直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而今,2016年川普當選、英國脫歐公投這兩個事件都被揭露有不當選舉操作的嫌疑,電影裡還暗示了這兩個事件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現在想想希拉蕊競選團隊遇到這樣的對手還真是感嘆。
— — — — — 以下文章有雷請斟酌觀看 — — — — —
脫歐之戰短評影片(有雷影評,想了解劇情可以先看)
UX設計師的日常
電影前半段揭露的各種研究赫然就是我們 UX 設計師最熟悉的-使用者研究、 UX 策略與數據分析。
1. 實地訪談
主角實地到酒吧、遊樂場、撞球館、咖啡廳等等地方與大眾接觸,跟他們閒聊以獲得真實的想法,這就是游擊式訪談。(雖然電影中很多問題都有預設立場或誘導式答題)
還有競爭對手採用的焦點團體訪談 — 透過一組特意挑選過、身份背景都不同的參與者,引導他們分享彼此對歐盟的經驗和看法,並從他們的討論中得到更多洞見。
2. 質化資料分析
將受訪者的想法心聲攤開來整理,他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感覺?有什麼行動?
從這些資料中尋找關聯性與洞見。(電影為了節奏跟效果應該省略了很多無聊的整理分析交叉比對的部分 XD)
3. 制定戰略
最具道德爭議的就是這裡,他們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 利用憤怒情緒鼓動、行銷恐懼。
研究競爭對手,知己知彼
4.選定目標族群
找出最有價值的族群(TA)並攻略他們
⬇ ️這是犯法的小朋友不要學
5. 提供”產品”
最終他們給了選民內心最渴望聽到的答案 — 毒雞湯「都是they的錯」
但其實脫歐方並不是執政黨,他們沒有任何權利也無法保證脫歐之後就會有他們所稱的那些效益,完全只是給選民一個希望的口號罷了。
他們無法承諾也沒有負擔責任。
然後,謠言的泥巴仗又來了
他們緊抓著選民的害怕、擔憂、焦慮、憤怒,到處放火樂此不疲。
讓競爭對手疲於奔命,只能請專家來不斷滅火,浪費精力虛耗時間。
他們則趁機壯大勢力
利用線上廣告跟數據操作一波
不斷反覆修正優化演算法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脫歐公投成功
但直到2019的今日,英國都還在拖延脫歐日程。
(後記:英國已於2020年1月31日晚上11時(GMT)正式退出歐盟)
TMD後面這一段不是完全跟台灣公投一樣嗎?!
最可怕的是…
後來我在網路上查相關資料挖到了更多驚人事實
- 出現在其中的「聚合智囊」與「劍橋分析」兩家公司,背後的金主都是羅伯特·默瑟 (Robert Mercer 是美國最成功的對沖基金公司之一— 文藝復興基金公司的聯合CEO之一),而他也是2016美國總統大選川普最大的贊助者。
- 2018川普並在通俄門事件中被查出與俄國往來密切,而劍橋分析與俄國研究員開立的公司有商業協定,負責分析他們提供的使用者數據。後來劍橋分析遭爆出不正當使用Facebook公司8,700 萬用戶個資影響美總統大選,而它的母公司 SCL Group 也可能在全球32個國家中影響了100多次競選與民主運動。
- 大西洋委員會數位鑑識實驗室追查俄羅斯網軍。發現烏克蘭內戰、法國黃背心運動、馬其頓更名公投、哥倫比亞公投、墨西哥假新聞、巴西假新聞、冒充美國左派粉絲團等事件中都有他們的參與。
- 俄國將訊息操控併吞國家的應用方法寫成期刊論文,而在中國解放軍報中,有人翻譯了這份相關文獻。
原來最近的這波新聞就是…(抖
各國領袖在 G7 會商如何防範俄羅斯與中國
「他們要讓民主國家更分裂!」七國集團會商防範俄羅斯與中國 日本:北京就曾利用網路干預台灣選舉 (新聞連結)
國外有 SCL Group,台灣也不遑多讓
台灣的各種”行銷、口碑、公關公司”也發展得非常成熟
⬇ 被稱為“網路行銷鬼才”的…口碑行銷公司老闆
彭冠今口中的現代科技,指的多半是旗下工程團隊所開發出來的成果。除卻分屬台灣和中國兩地、不同團隊約莫十數人的真人寫手外,彭冠今的行銷體系還聘僱了大量的工程師,透過程式開發,培養出超過2,000名的「虛擬部隊」。這樣的暗樁帳號並非只是貼了幾張美女照片和異國文字的人頭帳戶,而是真的能主動發文、貼文、加入社團、開啟討論或回覆文章的「半機器人」。 — 報導者 https://www.twreporter.org/a/disinformation-manufacturing-consent-mom
台灣已知有網路操作的事件
- 課綱微調
- 總統大選
- 2018公投
- 林奕含事件
- 頂新黑心油
- 某男星劈腿
- 標榜幸福企業的某連鎖餐飲集團
因為大多數人都自以為分得出社群網站上的真人和機器人,這使得狀況更加棘手。因為真假難辨的情形比比皆是。
現代的”口碑行銷公司”技術日新月異,不只殭屍帳號還有假網紅、假社團、假粉絲專頁、假意見領袖,以及高成本培養的重點帳號,幾乎與真人無異。
我們能做什麼?
不只網路上的議題帶風向,食衣住行育樂所有話題都能看到網路操作。
我們實在很難有心力去一一辨識,難道目前真的無法可解嗎?
透過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破解
專長在數據分析的「議題製作所」(Topic Factory)共同創辦人錢念群指出,基本上有沒有操作的痕跡,透過各類社群媒體數據的變動比對,就可略知一二。
舉例而言,正常的聲量狀況下,以網路聲量比對可發現,新聞、Facebook、論壇與PTT、Dcard等社群,上下波動的幅度皆一致,沒有哪一方突然爆量的情形產生。反之,一有人為操作的痕跡,也會立即反映在聲量的波動上。
透過事實查核組織
目前世界各地約有 200 家的超黨派組織,致力於評估政府官員、政黨、候選人、新聞記者/組織和各類團體的公開說法是否屬實。
- 美國杜克大學記者實驗室(傳送門):定期追蹤全球事實查核組織動態,裡面可以找到全球事實查核組織的連結。
-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傳送門)
時時保持警惕與懷疑
還記得你習以為常的觀念、價值觀、既定印象、常識…一開始是從哪裡來的嗎?
時時對自己的想法保持覺察、懷疑、好奇、反思,反覆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
尤其注意「利益會流向何方?誰會得到好處?」相信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培養備戰意識
有鑒於台灣在亞洲區有高度戰爭風險,特別注意可能對敵對勢力有利的風向應該成為基本常識跟生活態度。
尤其他們在 2018 公投與選舉中已嚐到甜頭,接下來只會越演越烈。
Inception 生活周遭無感的親朋好友
關心他們的內心需求、情感共鳴,他們的希望、夢想和激情,他們的恐懼和懷疑。熱愛他們、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千萬不要讓他們感覺你試圖說教,而是真心的關懷。(相信這些方法 UX 設計師都很習以為常了,把他們當作你的使用者一樣關心!)
從身邊的朋友開始,讓這個社會變得更聰明是唯一的方法。
幫助他們培養:
- 媒體識讀能力
- 獨立思考
- 查證事實的習慣
- “口碑行銷”無所不在的概念
- 重視自己的數位足跡
- 對台灣敵對勢力的敏銳度
我是個喜歡看電影、關心時事的設計師,歡迎喜歡這部電影、關心假新聞議題的設計師朋友一起交流討論。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 法國學校用一張提問列表,教孩子揭穿假新聞!
- 如何分辨網路上的訊息是「真」還是「假」?
- 瑞典最新調查資料:台灣受假新聞危害程度世界第一
- 中國假訊息流竄,學者:外國視台灣進入戰爭模式
- 網紅、假帳號、素人暗樁 — — 值得信賴的口碑行銷?
- 誰帶風向:被金錢操弄的公共輿論戰爭
- 和你交朋友、拉你上街頭!假訊息「產業」如何在世界點火?
- 【中國政府如何利用假消息影響台灣選舉?】
- 「他們要讓民主國家更分裂!」七國集團會商防範俄羅斯與中國 日本:北京就曾利用網路干預台灣選舉
- 俄羅斯干預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
- 中國招募「台灣在地網路協力者」 學者:以台制台
- 不只俄國 巴農利用劍橋分析打文化戰
- 用UX研究方法看同婚公投失敗
- 影片截圖來源自catchplay.com-《脫歐之戰》
//拍手小實驗(給大家一個按爛的選項)//1~3:朕知道了/已閱/防誤觸(感謝各位)
4~6:普普通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7 :不認同/是在供三小
8~10:還不錯,但還能更好/有些小錯誤
10~15:很棒!希望看到更多相關主題
50 :拍好拍滿/你知道按著不放就可以連續拍手嗎?❤
補充(4/15更新)-辨別新聞真假的標準提問列表:- 誰是該文件的作者?他是該專題的專家嗎?可以聯繫他嗎?
- 網站或出版商的性質?
- 有什麼相關資訊?引用來源為何?文件內含何種利益?
- 資訊出處?
- 資訊日期?
- 網站的外觀:介紹和語言的清晰度、廣告類型、該網站的目標是什麼:謠傳八卦、銷售、通知、說服、操縱、嚇唬?
(來源自:遠見-法國學校用一張提問列表,教孩子揭穿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