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 20 個設計師一起 run 六個 UX 工作坊是個怎樣的體驗?

舉辦《UX Design 初學者學習手冊》讀書會+工作坊的心得記錄

本丸 Ben Wan
8 min readApr 11, 2019

--

讀書會裡其實總共有36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工程師、PM、也有學生~
2018的六月我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在FB社團Taiwan UI/UX Designers揪了這本書的讀書會,並希望每次都有體驗實作的部分。

本文會提到(app無法使用連結)

必須先自首一下…這篇文章答應很多人要寫的結果硬是被我拖了半年多,其實陸陸續續一直有在寫只是…嗯…(又挖了很多其他坑

我怎麼入坑的?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我是不抱任何期望的,覺得它看起來跟我之前讀過的無數UX理論教學書大同小異。
在我體會過UX理論與實際工作情形的差距之後,其實並不覺得這類的書能提供在職場的UX設計師多少幫助,頂多是充實知識脈絡罷了。
帶著這樣的預設立場我打開目錄開始瀏覽這本書的架構…

然後立即發現事情不太對勁

敝人莫不是看了本假書?

這本書執行UX方法的順序跟其他理論書完全不一樣!是從易用性評估開始著手,而使用者調查跟人物誌卻放在了第五、第七章。而且第一章開頭就提到了目前業界UX設計中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並說明本書的核心宗旨就是要讓新手從容易著手的部分開始,在工作上使用UX設計

急吼吼的啃完這本書後為其寫了心得還不夠(傳送門),沒有人能一起分享我心中這興奮實在非常可惜!相見恨晚!能不能有群人可以一起討論實際執行看看呢?

嗯哼…接下來大家就知道了,我挖了個累死人不償命的坑😂
總結一下run完這三個月的小小心得:

這是一本有點不一樣的UX實作教學書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覺得有幾點大家必須先注意,才能避開雷區…

雖然書名叫做《UX Design 初學者學習手冊》

但它其實並不適合 ”完全的初學者”

  • 連理論都還沒看過的初學者直接跟著這本書實作的話,很有可能只學到了形式,而沒有完整的知識脈絡。雖然一開始照著前幾章做會有用,但是無法解決更深入的問題
  • 這本書內容的定位更像是索引工具書,雖然看著薄薄一本,但上面寫的每個方法、每段內容、甚至一行提示的文字都可以解壓縮,用這些關鍵字去搜尋就會發現背後有更多深入的知識內容。
  • 本書的優點是實作流程與一般UX教學書不同,因而更符合職場上實際的應用;但這同時也是缺點,初學者如果不清楚這層原因而有了既定印象,之後遇到不同狀況就無法靈活運用了。
  • 本書的第四章使用的是日本人因工程學會開發的「結構化腳本法」,這在台灣業界並不盛行,恐怕會水土不服。
    其核心是以客觀的角度去探尋使用者真正需要的價值與行動的方法。建議以較常聽到的「價值主張」、「使用者旅程地圖」這兩個思考框架來取代。
  • 如果初學者真要看這本書,建議再搭配另一本UX理論教學書一起服用。

如果你已經有基礎概念

已經有基礎概念只是沒有實作經驗的設計師,請大膽參照此書的方法,從偷偷練習、試用在部分工作上、拉攏利益關係人、邀請客戶加入等階段,一步一步實行吧!相信會有莫大的幫助!

讀書會-如果一個腦袋不夠用,那就找N個腦袋

拉人一起入坑是個督促學習的好方法!

讀書會就是一群有共同學習目標的人,定期聚會、互相督促成長。
人數不一定要很多,三五個也能成團,重點是時間、場地、目標都能互相配合。

  • 訂定人數、時間、場地。
  • 要有聚會的召集人或小組長(可輪流)。
  • 訂定運作規則彼此承諾(能負擔的場地費用、聚會時間、聚會週期、目標or看哪本書、每次聚會內容簡報or心得討論…)。
  • 最好能有人負責記錄心得筆記
  • Givers Gain — 分享即是學習,每個人都有付出才是良好的互動,積極參與討論吧!
  • 雙腳法則 — 視自己的情況,若沒有意願繼續就要勇敢提出,而不要成為成為團隊裡最勉強的人。

工作坊心得

工作坊是一種體驗式、參與式、互動式的學習模式。最棒的是可以讓各種不同立場的人們討論、思考、相互交流。

熟絡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先安排讓大家彼此認識熟悉的破冰活動,對之後的討論會很有幫助!
在第一次聚會中,我安排了同質性比較高的人分成同一個小組(新創公司、接案公司、傳統大公司…),一起聊聊在公司遇到了什麼跟UX有關的問題。由於公司性質相似,遇到的問題也相似,同病相連的大家一下子找到共通話題也熟悉起來。

同病相連的大家找到共通話題場面異常熱絡

流程

由於重點是學習實作與交流,這幾次的工作坊設計我都會盡量安排以下流程

  • 統整知識基準
  • 選定案例提出問題
  • 加入實作互動
  • 小組交流討論
  • 發表
  • 引導大家討論
  • 總結+大合照
  • 會後紀錄整理、上傳照片、資源分享
易用性測試:大家透過連線裝置實際觀察使用者行為
易用性測試分析:問題貼滿了整面牆…
試玩超大紙原型:某個永遠鬼打牆的知名購物商場,猜猜是哪個?

適當加入挑戰

有時候討論需要製造一些火花,適當加入一點小挑戰,激發大家思考交流

  • 多鼓勵設計師、PM、工程師等不同立場的人發表對同一件事的看法。
  • 在小組討論中,讓某些人扮演設計師、某些人扮演PM,模擬職場環境。
  • 讓不常決定策略面的人來試試看如何下決策、不常動手設計的人來畫畫稿,換位思考角色扮演。
  • 加入小組競爭元素
優化紙原型:在小組討論中,讓某些人扮演設計師、某些人扮演PM。可以看出每個小組的合作方式都不同,非常有趣。
用自己的方法來練習第四章:試著規劃產品策略,才知道 PM 們的顧慮、苦衷與茫然。
練習訪談及資料切片:資料永遠到用時才發現哪裡少了

跟 20 個設計師一起 run 六個 UX 工作坊是個怎樣的體驗?

第一次規劃如此密集的工作坊加讀書會,多少有一點不足之處,但這次的經驗有非常多珍貴的收穫,遠遠超過我當初的想像。

累到爆炸的程度也遠遠超過當初的想像

總結我覺得比較不一樣的體驗是:

  • 活動時間長,成員間有更多機會互動、熟絡
  • 不在工作場合大家更願意說“實話”
  • 為期三個月,有時間邊學邊在工作中應用
  • 每個人都有爆炸多的經驗分享

每次活動都大約有 20 人上下,我們可以分組安排很多有趣的活動。也由於是為期三個月的活動,成員間彼此熟悉,所以有一個可以放心發言的環境。
兩週一次聚會,剛好一步步讓大家嘗試在公司中推進。設計師間也可以彼此交流不同公司的解決方案與問題,而不常接觸 UX 設計的人員也能體驗到 UX 要如何實際幫助產品,而不只是流於形式。

照著這本書的方法,能體會到在公司啟動 UX 的成本變低了!
很高興聽到幾個成員回覆已經開始將 UX 導入公司,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我自己也開始應用這些方法與工具,幫助我的客戶提升產品價值。
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除了驗證這本書在實際應用層面上的價值,還有就是認識了一群對於 UX 認真又有熱情的朋友 😀
在一般工作場合實在很難碰到一群設計師、工程師、PM、行銷…毫無保留的一起討論 UX 、討論案例。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在工作上孤單奮戰的設計師,不妨找找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們一起展開這樣的學習計畫吧!

改變業界就靠你了!

延伸閱讀

//拍手小實驗(給大家一個按爛的選項)//1~3:朕知道了/已閱/防誤觸(感謝各位)
4~6:普普通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7 :不認同/是在供三小
8~10:還不錯,但還能更好/有些小錯誤
10~15:很棒!希望看到更多相關主題
50 :拍好拍滿/TMD快給我出下一篇
(你知道按著不放就可以連續拍手嗎?❤)

--

--

本丸 Ben Wan

UX 設計策略/研究顧問、接案產品設計師、腦神經科學業餘愛好者、讀書會上癮患者。 提供新創團隊產品設計策略、UX 、或開發流程中的各種實務諮詢,包含內訓、工作坊、公開分享教學等等形式。 「產品設計是拿解決問題來做一門好生意的科學」 bennywanbw@gmail.com